2022-12-180次浏览来源:网络
(1854年,容闳是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,也是海归留学生之父)
那个时候,凡是出国留学的都是为了国家命运着想的人!自身贫穷却不移鸿志,都是平凡却伟大的人物呢。
对于海归一词,也是最近20年来,大家期盼向往的名词。海归不仅仅只是代表着学问、和文凭,更多的是一种理想,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的理想。而今天要说的海归,是至今160多年前的事情。
青年容闳
“理想”之所以被称为“理想”,首先是因为你有理想。
这种理想的前提是,那是一个正确的方向。虽然在当时可能让人觉得看不到希望,但是你相信自己的理想,你就愿意付诸实践,不断努力。它会为你的奋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,并且帮助你把当初的那份理想,变成现实。
1828年,中国广东香山县一家贫穷的人家,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儿子,名叫容闳。
到7岁时,容闳被父亲送到澳门一家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,这里是中国固有领土,可惜那是已经被葡萄牙占据差不多300年。
容闳的哥哥早前已经被父亲送到私塾读书,而容闳被父亲送进外国人开的学校,可能按照很多人传统观念是父母都偏爱小儿子。然而事情是,容闳的父亲只能负担得起一个孩子的学费,送哥哥去读私塾,也是希望他以后考取个功名。至于弟弟送到教会开的学校,全是因为那里是慈善家开的免费学校。以后毕业还能和洋人打交道,赚点外快什么的。
老年容闳
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容闳从小天资聪明,在学校出类拔萃,老师甚是喜欢。到1846年,校长布朗牧师因为自身原因需要回美国。不过,他留下3个名额可以跟着他一起去美国学习,容闳第一个被选中。
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校长布朗真的是一个有爱心的慈善教育家,他不仅承担3个孩子出国的所有费用,并且给他们每个家庭一笔不低的赡养费,最后才带着3个孩子踏上美国的国土。
老实说,把儿子带走出资深造,还给父亲拿赡养费,这种事在当时应该不被理解,即使发生在今天,也是应该不被理解的。贫穷,限制了往上的想象;富裕,限制了往下的想象。但布朗先生应该是位富裕且通达之人——富裕,因为他能承担三位学生深造的费用;通达,因为他能站在三位学生父母的角度。毕竟,对当时的父母而言,儿子远行后果难料,将来也许会少一个养老送终之人,布朗先生想到了这一点,所以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。
进入异国他乡的容闳,被送进了当时最出名的孟松中学。后来,校方有个扶贫资助读大学的政策,可是条件是学生毕业后必须做传教士。对于这样优惠的政策,当时正在为学费发愁的容闳还是拒绝了。他在后来写的《西学东渐记》中是这样回忆的:“予虽贫,自由所固有,他日竟学,无论何业,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。”
看了感慨良多,富贵不能淫,穷且益坚。这样胸怀大志的少年必定是有出息的。也正是这些人在大清国朽木将倾之际,成为中国改革维新的先锋,续接了民族的火焰,完全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的脊梁。
后来,多亏了佐治亚州的一所妇女会愿意无条件的资质容闳,他才能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。而且最终考入了耶鲁大学,那是让很多美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大学。
当开学季,容闳穿着长马褂,留着长辫子走在大学校园里,一度成为当地学生饭后谈资。不过一年后,容闳就减掉了辫子。和很多贫苦学生一样,容闳一边学习,一边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,而且他的各科成绩都是名列前茅。
耶鲁大学
1854年,容闳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,成了第一个从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。
按照当时,有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,随便找个轻松又高薪的工作很容易。但容闳不为所动,一心要回到祖国去,因为这是他曾经出国时就立下的志愿:
“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,则当使后予之人,亦享此同等之利益。以西方之学术,灌输于中国,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。”
少年强则国强!容闳,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,第一批海归,一生爱国,被称之为留学生之父。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经本站整理和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交流和学习之目的,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,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y569#qq.com(#转@)